回到顶部

假面膜不仅伤了消费者“面子” 也伤了电商“里子”


近日,“朋友圈”里微商假面膜事件持续发酵,广大女性同胞的“面子”安危受到严重威胁。喜欢“网淘”的女性朋友们,肯定不愿听到这样的消息。其实,不仅是微商,网购中的假货也总是如让人“防不胜防”。
假冒伪劣并不是在电商网购平台独有,其他购物渠道,如城乡中的农贸市场、街头市场、批发集市甚至是正规的大型购物商场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假冒伪劣商品,并且,相当一部分地方出现假冒伪劣商品的几率比网购还要高。所以,网络其实并不是产生假冒伪劣商品的原因。那为何网购中的假冒伪劣事件还频频进入公众视线呢?
网购生存的最基本要义就是其具有快捷便利性,省去交易中的中间环节和时间成本。但是,相应的,消费者在得到快速便捷的同时,交易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成本也会增加。
首先,网上开店设铺程序太简单,审核迅速,几乎不需要资本资产担保,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和银行卡就可以开店运营,开店的成本低。出事了,大不了关店销号,消费者若需要维权可能注册网店微商所用身份证、银行卡都是伪造的,根本找不到真正的责任人。
其次,平台监管作用不明显。虽然各个电商大佬都排着胸脯保证自家在打击假冒伪劣上会不遗余力,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网购投诉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收到网购类消费者投诉20621例,占该平台投诉总量的1/3,与去年相比,网购类投诉量增长56%。而网购平台对于网店的处罚最严厉不过关店销号,这对于制假售假“惯犯”来说不过是一个小号“阵亡”而已,属于可承受“损失”,而且还会顺理成章的把这些“损失”转嫁到下一批消费者身上。
再次,处罚力度有限,违法成本低。近些年,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网购的监管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处罚金额的上限太低,与近些年动辄上亿元的案值相比实在有些微不足道,这也让一些有心制假贩假的人觉得违法犯罪的成本很低,罚完之后不用多久就可以东山再起,形成不了对不良商户的震慑。网购售假也就会像割韭菜一样,罚完一批又出现一批。
过低的违法成本,让制假贩假的人面对高额利润诱惑时变的无所畏惧,把铤而走险当成家常便饭。如同其他渠道的制假贩假一样,打地鼠式的监管很难从根本上肃清假冒伪劣。
打击网购售假与打击其他市场假冒伪劣一样,甚至需要更加严格。消费者是电商平台的衣食父母。纵容商户售假,是对衣食父母的不尊重,也是在毁坏电商平台的声誉,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平台早晚会垮掉。
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快立法,使治理网购售假上有法可依,加大处罚力度,让制假售假者“一次涉假终身后悔”,使其再也无力东山再起。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是法制化下市场的必要条件。市场自由并不是无序的自由,无序的市场并不会长远健康的发展。
也许有人会认为,网购是新生事物,有瑕疵也正常。严格的监管可能会让其失去活力。但是,正因为是新生事物,才更要从初始就立好规矩,纵容和姑息不仅不会促使其健康成长,反而会让“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发生。厉行打假,是对合法商家的保护,是对网购平台的保护,是对网购这个新兴事物的最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