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千亿美元市值的拼多多,真被高估了吗?

2020-07-01 联盟网站

进入2020年以来,拼多多股价气势如虹,“疯”了般的往上涨。

从38美元涨到84美元(截止6月23日收盘,下同),上涨了122%。

与此对应的是,拼多多市值一路高歌,突破千亿美元大关(1002亿美元),不仅超过了京东(886亿美元),还比京东高了116亿美元。

同时,持有拼多多43.4%股权的黄峥,身家也一路水涨船高。

根据福布斯实时富豪排行榜数据,到了6月21日下午4点,他的身家达到了454亿美金(约合人民币3210亿),一举超过55岁的马云,成为了中国第二大富豪,仅次于48岁的马化腾。

而黄峥,今年才40岁。一股后浪扑面而来的气息,不知道羡煞了多少人。

但随之而来的还有铺天盖地的质疑。不少人认为,“依靠补贴驱动”的拼多多能有这么高的市值,泡沫肯定不会少。

更有甚者,早已开始做空拼多多了,但在拼多多一路向上的股价面前,下场可想而知。

那么,千亿美元市值,拼多多被高估还是低估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下这个话题。先来说个结论——拼多多千亿美元市值,放在今年算高估,但到了明年,就不一定了。

在开始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截止到2020年6月23日,拼多多流通股票的持仓成本平均为60.87美元,获利筹码比例为90.40%。

这意味着,持有拼多多流通股票的投资者,目前有90%都是盈利的。结合当天的收盘股价(83.64美元)来看,他们平均收益率为37%。

从这个角度来看,拼多多的确为大多数投资者带来了收益。

如果你身边有早早买了拼多多股票的朋友,可以找他们请吃饭了。(狗头)

同时,这个也透露出了另外一重信息:有近10%的筹码,是在拼多多股价高点的时候进场的。

也就是说,拼多多股价涨到了如此程度,还有人愿意上车。他们显然很看好拼多多未来的发展。

对于他们来说,拼多多将来的走势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他们是被套牢在山顶成为接盘侠,还是吃到拼多多快速发展的红利。

他们能如愿以偿吗?答案恐怕没有那么乐观。

通常情况下,成熟且盈利的公司一般可以采用P/E(市盈率=股价/每股盈余)、P/B(平均市盈率)的方法进行估值,即通过公司的盈利能力,来看其股价是否合理。

但尚未实现盈利的公司,显然不适用这种方法,因此基于收入的P/S(市销率=股价/每股营收),通常被用来作为相对估值的依据。

相比于直接销售产品的公司,电商行业主要的业务模式是提供服务,因此衍生出了P/GMV的模型,来作为估值的方法。

GMV是商品交易总额(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的首字母缩写,一般被记为“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

虽然这种方法容易受到刷单和虚假交易影响,但它胜在适用性强,能够用到电商行业中的各家公司中,方便比较各家公司的情况,也成了投资者使用较多的估值方法。

对于拼多多来说,2019年的GMV为10066亿人民币,当前的市值为1002亿美元,由此得出P/GMV=0.70(汇率按7.06计算,下同)。

与阿里巴巴和京东相比,这个数字明显高出了不少。

先看阿里巴巴的情况,它的业务比较多元化,市场对其的估值不仅仅只有电商业务,还有阿里云、蚂蚁集团、大文娱等业务,所以需要先将它们拆开。